莫言是一位享誉全球的中国作家,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和历史与现实的探讨。其中,《钻石》与《眼睛》这两部小说构成了“中国史诗三部曲”的后两部,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文学特质迅速走红。而今天我们要聊的则是这两部小说的结合体——《钻眼》。
开罗宣言:中国的历史差强人意
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莫言将新作《钻眼》献给了祖国。而这本书的第一章“鹿泉邮亭”就回忆起了1943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举行的由乔治·马歇尔秘书长、英国首相丘吉尔及中国代表蒋介石、宋子文等人主持的开罗会议。虽然此次会议确立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,但最后的成果却并不理想。对于中国来说,老生常谈的民族危难、贫穷落后始终摆脱不了。“钻眼”成为莫言所用的隐喻与象征,让人们深深反思着祖国的命运。
民族精神与人性的挑战
《钻眼》中重要的一部分则是莫言对“人性”的挑战。作者追问一个世界观:什么样的社会和人才可能是最正常和最好的?那么,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道路和政策来实现?曾经死去的角色再次被唤醒,让读者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:民族至上是人性的一种自然必然结果,但人性还应该包含更为广泛的关怀和照顾。
历史的眼神看今天
细心的读者也许能发现,莫言在书中认真描绘了欧洲和美国等国家的高科技、富裕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原因。这种对比的而来,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莫言在探究中国历史命运的同时,也在探究当今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与发展。因为与外界不平等的根源便是历史的累积,而如何走出困境,更好地发展具备文化底蕴的中国盼能得到众人关注和努力。
通过《钻眼》,莫言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进行了虚实交错的探究。这个作品不仅仅有一种希望和幸福的味道,还表达出一种对完整性和尊重的愿景。作为莫言对中国历史的一次回顾及今天的思考,《钻眼》虽然看起来沉重,但如同钻石的硬度,却在尽情发出着属于自己的光芒。